从义门陈十五代分庄看考证后源流世系的正确性
网络上盛传名人、专家、学者据史料对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陈旺迁居江西省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建庄,到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奉旨分家,嘉祐八年(1063)正式成行,历时332年,义聚15代,整个义门陈家族高峰时期人口达3900余口的事迹大加赞誉;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对历时332年,15代不分家这个历史事实的认定。不要小看这两个数字,它是分清谁为义门陈一世祖,谁为义门陈开基祖的分界线;也是对义门陈氏异流同源世系的重要概念界定。但是有人不愿相信这个历史事实,另搞一个什么“以伯宣公来说是731年建庄,以旺公来说应是832年建庄;两种说法应该都对,关键是看你从哪个公算起”来忽悠读者,扰乱视听。因此,我们要论证江州义门陈历时332年,义聚15代不分家从哪一个人算起,哪个人为义门陈一世祖才是合理,而且一定要说清楚,不能模棱两可,让读者一目了然。
按《宋史·陈兢传》从宜都王陈叔明至陈延赏为15代开始分家。这就为考研义门陈源流世系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历史依据。要弄清江州义门陈源流世系,必须要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义门陈历时332年,义聚15代不分家的来由:据史料及《黄绫》老谱记载,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由陈旺迁居江西省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建庄,至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分家,历时332年,义聚15代不分家。这是历代史料典籍,名人名言,专家学者及谱牒一致认定的两个数字,任何后来者不可随心所欲改变的。
二、关于谁是义门陈一世祖(即始祖)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说法:
1、义门陈一世祖是宜都王陈叔明;
2、义门陈一世祖是著作郎陈伯宣;
3、义门陈一世祖应追溯到宣帝陈顼。到底谁是一世祖才最合情合理?
①、从合情方面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运行过程,当年义门陈建庄不久应该还是初级阶段,在当地只是一家陈姓而已,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据史料及族谱记载唐开元十九年由陈旺迁居到江西省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建庄,到唐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时至乾符四年黄巢兵攻破江州大肆杀戮,居住江州城边德化县陈伯宣移居德安,同伉公几兄弟合族同处,共建义门,于是在唐中和四年僖宗御笔题赠“义门陈氏”,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室表彰,闻名遐迩,才逐步形成义门陈氏体系而发展壮大到顶盛时期。使宋仁宗皇帝感到政权受威胁,下旨义门陈分家,派官员临门析产。然而,偌大一个陈氏家族在朝廷的干预下走向四面八方,散处异地他乡,哪个人还会有心思去想义门世系之事。推出义门陈氏一世祖是后人写书修谱时而撰写出来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这应该是基本情况所在。
②、从合理方面来看。有一种说法说义门陈一世祖应追溯到宣帝陈顼,理由是义门陈氏实为南陈多王的后人集聚义门合族同处,因此要抬出宣帝陈顼来统领各派。如推叔明或叔慎或叔达为义门始祖,都难以统领义门各支派。
三、关于历时332年,15代不分家的具体代数问题。以下有六组世系吊图,看哪一组源流世系更符合历史事实,供读者参选。
① 1顼→2叔明→3志能→4定→5球→6兼→7京→8褒→9灌→10镶→11阔→12崇→13衮→I4昉→I5兢→l6延赏。
② 1叔明→2志能→3定→4球→5兼→6京→7褒→8灌→9镶→10阔→11崇→12衮→I3昉→I4兢→l5延赏。
第①② 两组为近来学者考证的义门叔明一支世系,它合乎《宋史》中的世系。
③ 1叔慎→2高→3才→4蕴珪→5旺→6机→7感→8蓝→9青→10伉→11忻→12经→13渤→I4梓→I5守成。
第③组亦为近来学者所考证的义门叔慎一支世系,它是以史谱结合而综合考证的成果,符合义门人物、事件及时空的进程。
④ 1旺→2机→3感→4蓝→5青→6伉→7忻→8经→9渤→10梓→11守成。
第④组是将义门二合一世系分开排列,从陈旺唐开元十九年建庄到宋嘉祐七年守成分庄的世系。
⑤ 1伯宣→2檀→3旺→4机→5感→6蓝→7青→8伉→9崇→10衮→11昉→l2兢→I3延赏。
第⑤组为义门二合一世系,是按“伯宣孙旺”来的,以叔明十世孙陈伯宣为义门始祖,说他是唐嗣圣中的人,并撰有《匡山谱序》。
⑥ 1叔明→2志高→3才→4蕴珪→5兼→6京→7褒→8灌→9钰→10镶→11阔→12檀→I3旺→I4机→I5感→I6蓝→I7青→I8伉→I9崇→20衮→21昉→22兢→23延赏。
第⑥组亦是明清谱中义门二合一世系,是以叔明为一世祖。它根本不符合时空发展的进程,如叔明生于562年,伯宣生于824年,延赏生于960年,计其平均间隔时间都不符合生育传代之常数。
四、关于大小两个陈旺的问题。现在网络上竟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分析大量史料后推测,陈兼弟弟陈旺到德安后,发展得比较沉寂。陈阔支系迁到德安合族后,陈阔的孙子陈旺大量购置田产,江州陈氏发展起来,很快成为当地望族。唐僖宗旌表义门,追溯起来,陈阔建了首功。后世按家族中最显耀的人物为望,把义门陈的开基祖认为是陈阔的孙子陈旺。”这话咋一听似乎有道理,即没有防碍唐开元十九年来江州浔阳蒲塘场太平乡长乐里建庄的陈旺,又突出了陈伯宣和他的孙子小陈旺。但说者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两个陈旺在时间、代数、人物等方面均过不了与历史事实连接这道关坎。
为了弄清“大小两个陈旺”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还特意电话咨询了"两书"作者陈月海先生。他向我述说了“小陈旺”的来由:即“小陈旺纯是高安陈和平构造出来的。为此事我们还争论一番。2016年出版《义门陈文史考》前夕,为了‘兼弟旺’的世系,特地拜访了陈和平,并问‘兼弟旺’的世系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是从高安老谱上看到的。于是第二天我们跑了几个乡镇,尤其是大田村,没有找到老谱。又问‘小陈旺’从何而来?他说:‘因族谱上都说‘伯宣孙旺’,如果没有的话,恐怕宗亲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还是写个小陈旺比较好,这样既坚持了‘兼弟旺’又照顾到‘伯宣孙旺’,岂不两全其美?并建议我在书上一定要写上‘小陈旺’……”我当即对他说:“你还嫌义门世系不够乱吗?又来个“小陈旺”!如果写上留给后人,岂不是乱中加乱吗?!……” 列位看官,明清谱中的义门陈人物与时间不符、世系乱象等,就是类似这种凭空想象而杜撰出来的。
经考证,唐开元十九年叔慎五世孙陈旺来太平乡长乐里建庄至宋仁宗嘉祐八年分家历时332年。而伯宣孙旺是什么时候来太平乡长乐里建庄,没有哪本书有记载。按《宋史》从宜都王陈叔明至陈延赏义门陈分家是15代,而义门陈氏明清谱世系从宜都王叔明至延赏为23代,这有悖历史事实(见上图)。从人物连接上,请问两个陈旺的子孙如何连接。如果推测者不否认前一个陈旺的话,那么两个陈旺的后人都连接旺、机、感、蓝、青……?此人真是敢想敢做,弄出如此笑话!
综上所述:现在网络上有对《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错漏“质疑”与“释疑”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人物与时间的争论。《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对伯宣孙旺的世系始终无法释怀,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大成谱的所谓“正确性”。现在考证陈旺为陈叔慎五世孙的世系已得到社会上有识之士广泛支持,我们义门陈后人续修家谱应该遵循历史事实,尊重考证成果!为续谱者提供了可信的参考资料,我们应学习和运用。
义门陈潭州庄:陈先富
二O一八年十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