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5573166862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前 言(长沙谱)

       谱者,家史也。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修谱就是修家史,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本家族的源流世系,迁徙轨迹,还有本家族的繁衍生息,姻亲家庭,文化教育,祖训家规等历史文化传承的全过程。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族谱放在家里自己看,很少与外界交流。出现难以解答的问题族正们之间不想触及过多,能改则改,改不了的则写上一句话,“以俟后之能者正之",将难题留给后人。因此,后人要以历史为据,梳理族谱,并对旧谱中存在的错讹予以纠正。本届续谱,选择考证后比较完整的义门陈氏源流世系录入总谱,这是当下续谱者所担当的责任。

       据长沙蕃椒塅《义门陈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所载陈氏源流考:吾族系出黄帝轩辕氏,传八世而生舜。舜子商均,夏禹封于虞城,为虞伯,因以虞为氏,传五十二世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以元女太姬配其子妫满,封国于陈(今河南淮阳),卒后谥陈胡公,其子孙因以陈为姓。再传十一世陈完,字敬仲,因避宫廷之乱适齐,齐桓公以为工正,食采于田。又传十六世孙名轸,相楚,楚封为颍川候,遂号为颍川陈氏。轸传十八世孙名寔,东汉桓帝为河南太丘长,(即归德府永平县)。行政修德,百姓深感其贤。其子元方、季方与父同德,时号三君。孙曰群,事汉献帝授尚书治书御史,群子曰泰,授刺史加征西节度使。寔五世孙曰达,晋永嘉元年自颍川迁吴兴(今浙江长兴)。达传八世孙叔明,封宜都王,因南朝禅位于隋,而叔明迁江州。叔明九世孙旺,唐封晋国公,由德化迁德安县(今车桥镇义门陈村),时称江州陈氏。旺公七世孙曰崇曰端,同居江州数世未分。唐懿宗授端参政,唐僖宗时与蒋良杰同起兵,招讨平冦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今长沙市),管辖三边。中和四年特恩旌表门闾,昭宗大顺元年旌表义门,授家长陈崇为江州长史,赠光禄大夫。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陈端年老辞官,与外甥彭滢、常均,卜居长沙之务阳乡,(即清泰都)。议遇大则居,陈氏居大塘,彭氏居大田,常氏居大贤,时号甲、乙、丙三族。  

       又据始迁祖陈端公府君实录:府君讳端,字朝祎。唐进士,讳克纯之子也。先世汉太丘长寔,居颍川许昌,历传至叔明因避乱迁江州传六世晋国公旺,由德化县迁居德安县之长乐里为县著姓,遂号为江州陈氏。朝祎公,旺公七世孙也。

       以上两则资料是吾族《通谱》对陈氏源流的记载,从受姓始祖妫满陈胡公说起,到迁齐陈完,到颍川侯陈轸,到太丘长陈寔,到长城令陈达,再到宜都王陈叔明至义门开基祖陈旺,等等,人物传承及历史转折点都十分清楚且基本准确,只是在世系世次时间及传多少代以及吊线图的连接上不甚清晰。如《通谱》前面既载旺公叔明九世孙,后面朝祎公府君实录又载叔明六世孙,出现了这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通谱》中的义门世系世次及迁湘始祖陈端的历史真实性等,为本届续修《江州义门陈氏潭州庄总谱》之重点,对错讹之处予以纠正与说明。为了统一认识,续修好本届总谱,对于以下几点一定要做到使后人清楚明白,心中有数。

     ①为何采用考证后的源流世系;

     ②陈旺是义门建庄祖还是伯宣之“孙”;

     ③经考证陈端公只有两个儿子;

     ④八世祖团公墓葬何处;

     ⑤迁湘始祖陈端的历史溯源;

     ⑥旺公七世孙曰崇曰端兄弟之迷;

     ⑦如何确定陈端公派下析分时庄名的合理性;

     ⑧陈旺是叔明之后还是叔慎之后;

     对以上八点,我族务必要使全体族人懂得并弄清楚《通谱》里有哪些误传,考证如下:

       一、我们为何要采用考证后比较完整的陈氏源流世系。《通谱》从受姓始祖陈胡满公至我迁湘始祖陈端公之间的几大历史转折点,在人物考证诸方面无甚差异,如胡公→完→轸→寔→达→叔明→旺→端,这个传承的大方向跟现代专家考证后的世系衍流是一致的,只是在其中传了多少代问题上出现误差,及在人物世系连接上出现问题。如《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载“陈国世系”四十三世陈寔为陈翔之子,把“颍川世系”链接到户牖派系上,为链接错误。而我们《通谱》记载陈寔为陈源之子,陈寔公到底是陈翔之子,还是陈源之子?对此,我们应以《通谱》所载的陈寔为陈源之子而录入总谱,使《总谱》与专家考证的源流世系保持一致。

       二、陈旺是义门建庄祖还是伯宣之“孙”?这个问题关系到义门始祖之争和义门世次长幼之分的原则问题。至今还有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按照《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陈伯宣是义门陈之始祖,陈旺是陈伯宣之孙。若按考证后义门陈世系世次,陈旺与陈兼同辈,是陈伯宣的六世从祖,这前后有八世之差。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历史原因有二:

      ①《唐书•艺文志》载“陈伯宣注《史记》一百三十卷,贞元中上”、和“(宋)内阁兵部尚书胡旦咸平五年壬寅(1002)撰写的《义门记》

      ②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德化(今九江县)诸庄“奉文改谱”,扬宣抑旺,将伯宣“公移先之”,使之成为旺公之祖(详见《九江联宗谱•凡例》与谱序),两支合为一支。陈旺与陈伯宣两人本不同支系。陈旺属于叔慎公之后,陈伯宣属叔明公之后。陈旺唐开元十九年(731)迁徙江西德安车桥镇太平乡长乐里建庄,而陈伯宣的父亲陈镶避难于福建仙游生伯宣;后伯宣隐居庐山龙潭窝,再移居德化(今九江)白鹤乡泉水垅,乾符四年(877)黄巢大将柳彦璋攻陷江州,为避兵乱,迁居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

       三、经考证始祖陈端公只有两个儿子?按吾族《通谱》与江西德安《大成谱》在陈端公的字号、娶妻,儿子孙子与江州义门陈分庄谱应是一致的。为何《通谱》在这方面出入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族谱放在家里自己看,很少与外界交流所至。出现难以解答的问题族正们之间不想触及过多,能改则改,改不了的则写上一句话,“以俟后之能者正之",将难题留给后人。现在科技发达了,信息化时代,谱与谱之间有差异,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在微信里互相交流。但交流中岀现的差异如何解决,又成了族人思想观念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所以,有族人认为:端公世系源流是历届族谱传下来的,如要修改有数典忘祖之嫌,前人怎么留下来的我们就怎么传下去。也有族人认为:既然我们是义门陈氏,同为一个端公,不论在什么地方他的世系世次应该是一致的,错了的地方就要纠正,不要把问题留给后人。不然为何有人撰书说“此“端”与湖南“端”是一人吗”的质疑,值得后人深思。为什么除我族各谱端公是四个儿子外,在湖北,江西等宗谱里就没有?而且其他三个儿子各有去处。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思维方式。  

       四、八世祖团公墓葬何处?我们一直认为公卒于京、葬紫金山有军人守墓。但明万历檀山陈氏族谱明确记载,团公葬牛角洞,生铁二十八万斤铸垣绕卫。经查访,牛角洞位于影珠山左侧靠近寒婆坳。寒婆坳左侧过坳往山上走到常家住处,团公墓地离常家住址右手山坡百米左右,与万历谱载墓图辛山乙向相符。2023年底由各房裔孙捐款重修了团公祖墓,为后人建立了一个祭祀环境。

       考宋代四大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又称归德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七〇年隶属邯郸市,这四大京城均无紫金山的记录。有史料记载有紫金山的古城:①河北的邢台市,位于河北邢台市信都区岸乡前坪村,②江苏南京玄武湖境内,又称钟山、蒋山、神烈山,古称江宁、建康,③山西省的吕梁市临县。三座紫金山在宋朝均不是京城。诚然,历史不好定论,只是依据谱载和民间习俗分析而已。但无论团公是敕葬紫金山,还是葬牛角洞招魂来的衣冠冢,我们都必须以当地墓址为主要象征,在本地进行祭祀活动,此举的意义远远大于葬紫金山的意义。

       五、迁湘始祖陈端公的历史溯源。此事在端公简介中已有叙说:陈端年轻时离家报效朝廷,一路走来,年逾百岁,饱经风霜。是一个有经历、有贡献、有故事、也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勋绩名重乡里,至今犹津津乐道,是湖南义门陈氏大家族。虽然始祖勋绩谱载清淅,亦有名人诗词为证,只是史册未著,甚感遗憾!至于端公简介的真实性有多少,因事过境迁,无法考证,即无须深究,重在弘扬家族传统文化。

       六、《通谱》载:“旺公七世孙曰崇曰端,同居江州数世未分”,把端说成为崇之晜弟也。经查,崇与端并非同辈。据《通谱》陈氏源流考载:“灌子无考,孙伯宣曾注《史记》行于世,游庐山因居德安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子崇为江州长史”。《通谱》载:陈崇为陈伯宣之子,《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载:陈崇为仲公之子。以叔明十世孙伯宣,叔慎十世孙陈仲而言,伯宣与陈仲是同辈,仲公与伸公是亲兄弟。显然崇与端不是从兄弟,而是从叔侄关系,陈端为旺公八世也。

       为什么会出现旺公七世孙曰崇曰端呢?因为旧谱载伯宣为叔明十一世孙,其中多出一代“钰”,由此伯宣与克纯是同辈,崇与端自然也是同辈,所以,这就是“旺公七世孙曰崇曰端”的原由。

       七、如何确定陈端公后裔析分时庄名的合理性。长沙蕃椒塅陈端公派下是湖南官庄、或是潭州官庄、或是潭州庄?在族人中有分歧。最早《义门陈氏大成宗谱》义门分庄庄目.里就没有潭州官庄的记载。在2008年“中华义门陈氏联谊总会”编修《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时,是我族义门陈平江县联谊会会长陈煌辉向江西总会副会长陈德友建议要求:为我长沙端公支系在《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里设立了一个庄,首先将我族定为“湖南官庄”,后鉴于谱载陈端公敕镇潭州的事实,改为“潭州官庄”,现在有的后人以江西定的庄名修谱。 经考,《通谱》中陈团公第九妻“鲍夫人墓志铭”记载:“我端公昔镇潭州,义门分析亦受是庄”;可寿公房谱载:“端四世孙瑕林公奉诏回义门拈阄,受承迁字号“潭州庄”。两谱记载均为“潭州庄”。但遐龄公生于(923)年,分庄时公已作古,不可能回义门参加拈阄分庄,但公为84世,与分庄者为同辈人,是名义上的分庄祖。由于义门分庄之前陈端宦游于外,镇守潭州,其后人早已居住在自然形成的潭州庄了,才叫亦受是庄。分庄时公已早卒,江西义门陈宗谱四十三官庄中也没有潭州官庄之记载,何来官庄之说?所谓湖南官庄、潭州官庄纯属后来人所加。究竟是沿用“谭州官庄”,还是用老祖宗留下的潭州庄?我们应该遵循历届族谱所载“潭州庄”为是。至于“潭州官庄”一说只是看上去有自豪感而已!

       八、陈旺是叔明之后还是叔慎之后?老谱源流世系是以叔明之后传下来的,再者续谱者也没有认真研究发现问题,加之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历史依据也不敢臆断等因素。近年来,经过《江西省历史学会陈氏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多年考证,查清了陈旺是叔慎之后。其依据在《陈氏入蜀记》和《岳阳王裔在峡江》《广信庄族谱》《岳阳陈氏十一修族谱大事记》中均讲述得很清楚,应当学习参考,以此为据续谱。

       以上诸因,在长沙蕃椒塅《义门陈氏通谱》中老祖宗留下两则谱嘱:

       ①“史贵阙文,即家谱愈不得附会,是故信者笔疑者削慎之也。然或承讹既久,又数典难忘,与其过而废曷?若过而存则有疑必阙,虽阙仍存者,非欲其传信,正所以传疑,而使后来得所考证也”。

       ②“吾族世系皆祖端公,以其为始迁之祖也。然不溯其源而穷其流,未免贻数典忘祖之诮,故复推其所自出等。而上之作源流考,使数千年血脉流传至今,犹可指数,但其中昭穆伦次,老谱所载间有异同,无从分辨,兹惟即其疑误处略为改易,余乃照旧抄载,以俟来哲详加参考”。

       因此,“信哉是言也”。吾族端公裔孙应当牢记列祖列宗之谱嘱,对于旧谱中之疑误处,能够纠正的则纠正,不贻误后人,是为本届续谱者的一大成就与贡献!采用考证后的义门陈源流世系,把旧谱中的义门世系世次通过考证并证明是错的地方修正过来,告慰先祖,同时也是对后人负责,再勿以讹传讹,来完成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疑而使后来得所考证”的历史交代!


                                                                                                                                                                                                     陈端公三十九世孙:陈先富谨识

                                                                                                                                                                                                                        2020年6月8日

 

 

       注:《陈氏入蜀记》《岳阳王裔在峽江》《论陈旺是义门建庄始祖还是伯宣之“孙”》 (浅谈南宋周必大《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广信庄谱节选》录入总谱第九章历史文化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