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顶部
  • 15573166862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岳阳王裔在峡江

陈和志意  撰文

 

【一】志高南下峡江与弟嵩(宗先)相认

  《颍川堂天湖陈氏谱》介绍,叔明公子孙曾隐居江苏泗上(今盱眙),河南颍川一带。另有史料称,白居易的外公是叔明后人,世居颍川汝南。据此考证叔明离开长安后,曾定居于汝南,自然,志高一家随六伯叔明居住于汝南。

  古人崇尚孝道,隋亡唐立,当志高得知父亲的真情,决定南下江西尽孝守墓,并与从未见面的弟弟陈嵩(宗先)相认团聚。

  古人取名特别讲究,看“志高”与“嵩(宗先),视为两兄弟,却无论字体的左旁还是右旁,字首还是字尾,没有相同的偏旁或字部,是何原因?

  志高幼小是在六伯叔明家抚养长大的,名字是由叔明取的,叔慎避难在外,全然不知,所以为小儿子取名自然就是另一番表意了。兄弟俩特殊的境遇,造成名字的表意不尽相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现今新干燕叙堂陈氏、德安义门的志高后人和峡江马埠陈家、吉水下白沙等地的嵩(宗先)后人的繁衍,无可厚非地证明了这一切。

   志高族人南下最先落户是在吉水县的土桥,这在新干燕叙堂陈氏族谱有记载,应是我们推论的前提,因此迁居土桥是谁?土桥什么时候归吉水管辖?

   其一,吉水成县的时间,在隋大业末615年至永淳元年682年,这68年间,符合这个时间段的只有志高和儿子陈才;

   其二,应符合吉州行政区划含有吉水县。在公元682年之后已撤销吉水县,吉州辖四县,庐陵、泰和、安福、新淦。蕰珪、蕰璋、蕰玉之后的人已经没有吉水县了。

多次与陈凤章先生探讨,也与峡江政协文史编辑部孔晓云主任及【峡江姓氏志】几位编委进行了深入讨论。综合以上分析,从时间、地点及时代背景、事情发展的客观性、逻辑性,一致认为,志高、陈才父子俩来到新淦(今峡江)玉笥地为父亲守墓,并在廖田附近选址建庄土桥定居繁衍生息,他们生活的年代正是符合土桥属吉水县管辖时期。

叔慎两个儿子志高和宗先的后人,在峡江廖田、土桥和西排及新干有过合族同居。从世系看,宗先一支去新干晚了很多代,正因如此,说明历史上这两支人在峡江和新干,合族同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来已久,从未间断。

陈志高

陈嵩(宗先)

陈衮一支为何以“燕叙堂”作堂号,“燕叙堂”可解读为“宴叙堂”。陈叔慎湘州一战前夜,叔慎设宴厅中,召集文武僚吏,举酒相属,宴饮叙谈。叔慎叹曰:“君臣之义,尽于此乎?”以激士气。宴会上陈叔慎与部将制定战略计划,采取诱降,捕杀庞晖及随军将士百号人。姚思廉在《陈书》中将这一事件作了重点介绍,南陈王朝最后的骨气就是这次宴会铸成,难怪后人将此命为堂号。

“燕叙堂”可说是志高后人纪念叔慎的一张名片。

综合这些事情,其中不难想象,真实的历史事情与民间传说搅浑在一起,似乎告诉我们,大墓(匡墓)这个地方,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重大事件。

从不同的途径获取的资料,证实廖田和土桥曾经是马埠古时的村庄,分别是陈嵩(宗先)和志高居住地。假的史料能互相印证吗?

大墓桥

“大墓”这个地名,一直保留到今天,旁边小溪一座桥,就叫“大墓桥”,今人谁能编造如此巧合的细节。从大墓村庄旧址分析,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也不是一个小村庄。

陈乔死是975年,陈喬之前已经居于骏溪(马埠陈家谱记载源于骏溪)。在这三百多年间,廖田、土桥、瓜源(西排)留下的记载,表明陈叔慎两个儿子,志高和宗先的后人在江西峡江马埠一带有过一段共同生活的经过。志高和陈嵩(宗先)后人互相混居于廖田和土桥,已经分不清了。这是吉水住岐族谱记载,陈乔的三个儿子,陈诚一支居土桥,陈议一支居林城(郭家新居旁),陈诏一支居骏溪(郭家老居旁)。

陈凤章先生一直生活在新干,他知道另有宗先一支的后人,陈喬长子陈诚一支也居住在土桥,这一支的后人,也迁往新干。

毋庸置疑:

峡江陈姓最早迁入的始祖是岳阳王陈叔慎,时间是陈朝灭亡那年,公元589年;

娶匡大夫之女为妻的也是岳阳王陈叔慎;

陈叔慎确有两个儿子,长为“高”,为前妻所生,幼为“嵩”,为峡江人匡氏所生。

现新干“燕叙堂”一支应是志高携子陈才南下江西吉水(今峡江),时间约隋朝灭亡后的唐朝初年,最晚不超过公元630年。

志高携子陈才与弟陈嵩(宗先)同居一地,志高在土桥,陈嵩(宗先)在廖田。

蕰珪、蕰璋、蕰玉或随父陈才随迁,或在峡所生。

蕰珪生陈旺,温玉生陈然,都在瓜源,陈旺去了德安,陈然之子陈衮科举成名入仕,官任江州司户,家府在德安义门。(陈衮,字元钦。进士及第,任文渊阁学士。北宋著名道家学者陈抟著有一首诗文“赞陈衮”。)

陈衮的子孙后去了新淦陈家

今峡江和新干两支叔慎后裔,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铁的事实证实是岳阳王陈叔慎传下来的。从一个侧面,无可辩驳地说清了义门世系“伯宣孙旺”论不能成立,叔慎有两个儿子,志高不是叔明之子,而是叔慎之子。

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书写的。国史都是通过各种传记、各地方志、谱藉、地名、出土文物等等综合考证而成。我不否认国史的正确性,有时候,国史并非完全正确。史记是一部传世史学传著,但司马迁是人不是神,限于文献认知也难免有失。甚至已经写进教科书的历史,经过史学家的研究、解密,也已发现出错。

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对义门分庄载:“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产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夫义门,亦叔明余裔,兼之后也,而子孙遍布各州县有四十二支……”

这段话,明确指出,义门中只有陈兼之后的42支是叔明之裔,产分120支包含陈旺之裔和陈兼之裔。

《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九江府志》、《庐山志》、《陈氏入蜀记》,连同《江西通志》、《临江府志》、《峡江县志》、峡江“马埠陈家谱”和新干“燕叙堂”谱及古今流传的地名、故址,从多方面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告诉我们义门始祖陈旺为叔慎五世孙,江州义门异流同源,合族同居的历史结论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资料不失为难得一见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岳阳王陈叔慎为峡江陈姓最早入峡始祖,避难峡江娶妻匡氏生子陈嵩(宗先)。陈叔慎长子志高南下峡江为父守墓,兄弟相认,同居于马埠廖田和土桥。此论已得到峡江历史文化人士的一致赞同和肯定,并已载入《峡江姓氏志》。

 

【二】陈嵩(宗先)为父迁坟建庙

峡江《马埠陈家陈氏谱》记载了“叔贞(慎),字守正。封南王。因国大难,奔豫章,入新凎之大墓。有匡大夫者,以女妻之,生子名嵩字宗先。隐居玉笥号小隐……”

陈姓最早迁入峡江的始祖岳阳王陈叔慎,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那年,潜逃新淦(今峡江)玉笥,自称“南王”,进行反隋复陈运动。

廖田旧址在匡墓地

在峡江,陈叔慎娶匡大夫之女为妻,生子陈嵩(宗先),在凰州北面匡墓(又称大墓)附近选址建房,庄名“廖田”。此地离驿站“夏驿”约十华里,离名山玉笥、街市马埠都不远,虽较偏僻,但消息灵通,适合隐居避难。

后岳阳王陈叔慎被隋朝捕杀,儿子陈嵩(宗先)躲藏在外,在隋朝灭亡后,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回到家乡,重建廖田。并把父坟迁葬到玉笥大浽头安山,并立庙纪念,史称“岳阳庙”。

岳王庙在大浽头安山

安山在马埠夏塘、下枥河对岸傅家屋背。大浽头、安山、馆头均处于蜈蚣山脉的沂江流域。

在《峡江县志》、《江西通志》、《隆庆临江府志》都记述了“迁坟”和“立庙”到玉笥大浽头一事。

《江西通志》一一〇卷所云:“岳阳王墓在新干玉笥乡安山,相传陈高祖第十六子名叔慎。唐武德中,子嵩为吉州别驾,迁葬于此。”

据陈凤章先生介绍,在新干县城北赣江岸边,也建有“岳王庙”。建筑规模和气势十分壮观,此庙曾为办学之所,实为书院,学者云集此庙,学风极盛。陈凤章先生的家兄曾主持此书院讲学。

历史上的新淦县对陈叔慎如此崇拜,可见当时身为吉州别驾的陈嵩(宗先)的影响很大,由于玉笥属新淦管辖,新淦属吉州管辖,家乡人民十分敬仰和怀念这位英雄。

上图为凰洲村北面山坡,附近还有深圳水南、城上、芦溪、歇田等几个村庄。匡姓名人墓在此,称“匡墓”,又曰“大墓”。临近的水系称“芦溪”,芦溪村名便是由水而得名。这些村庄都很富裕,这么多人口聚集一处,大墓(匡墓)确实是风水宝地。廖田、也便成为峡江陈姓最早的村庄。

在这个地方,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土桥”的村庄,城上村和水南村旧谱均称“土桥水南”、“土桥城上”。那是叔慎长子志高一族从汝南迁来江西最早居住的村庄。

在骏溪水系的东面也就是桐林一带,有一支水系称“润溪”。

芦溪流至郭家老居旁(现马埠中学),与经过桐林石丘、邓家的“润溪”会合。两溪合拢,此处称“骏溪”。

南朝陈国岳阳王陈叔慎的壮举,为后人所敬仰。儿子陈嵩(宗先)继承先父,创下了一番基业。

历史名人陈喬就是诞生于廖田,古庄廖田就是他的祖籍。《马氏南唐书》载:陈乔字子乔,世为庐陵玉笥人,指的就是今峡江马埠。

廖田后人中,陈岳、陈濬、陈喬子孙三代为当时文化名人,祖孙三代为中国文学宝库谱写的文学成就,现代史学界称之为“玉笥陈岳世家”。

陈叔慎的二十二世孙陈丛,字学林,号京孟, (1157~1226),仕宋,为临江府教授,

陈叔慎家族的辉煌,用今天的话说,可谓“人才井喷”。史上有名,出自玉笥,号称“玉笥陈岳世家”名不虚传。

廖田后人今何在?

吉水住岐谱考节录:乔生三子。长诚;次议;幼诏。诏字用示,以父侍郎官忠义,居马步;长兄诚字用实,受庐陵丞,居土桥;次兄议字用咨,受平城主簿,居林城。

宗先后人什么时候离开廖田,史无记载。但据吉水住歧谱记载,陈喬三个儿子分家,徙居各地。陈喬与幼子陈诏居马步,即马埠,经考,应为骏溪,今马埠中学处。

后来陈议的后人,迁徙到马埠中期街市旁边。陈诏的后人加入陈议一支,迁徙到马埠后期街市旁边,合族同居,就是现在的陈家。马埠陈家谱有记载,由骏溪迁至现在的所在地。迁徙年代没有记载,根据马埠街市前后发展的趋势,约为宋末明初时期。

还有陈诚的后人,定居在新干县城,曾在新淦一带影响极大。

陈乔五世孙肇先徙黄狮禾坑,后又转徙下白沙。(峡江沙坊陈氏族谱记载:迁入吉水下白沙的是陈喬六世孙洪基,两说并存,此不作甄别。传入峡江二十多个村庄,诸如:楼居、堤州、枥山、寿源、垇里、岭下、沙溪、柏林桥、坪背、枫树垴、泗汾、湾里、界山、南源、上营、青草湾、陂头帽岭下、渔坑、水东坑、三里、下沙、蕉源、罗田洲上、富家园、水边陈家、松溪、马埠樟木坑、戈坪江背。

陈喬六世孙洪基迁入吉水下白沙,洪基也就成为下白沙陈氏始祖。

陈丛——陈从(1157~1226),字学林,号京孟,仕宋,为临江府教授,因醮陈浚坟,见西十三都扬名乡四山拱卫,二水萦庭,遂建居该地仙人石邹家园,后复携其子彦升迁沙坊古巷成为沙坊陈氏始祖。

陈丛三十岁入峡,在沙坊仙人石只是短暂的过渡期,三子和五子分别以古巷和玉涧平背两处为基地,横跨赣江两岸,遍布峡江全境。支系较为复杂,迁徙频繁。

 

【三】陈喬忠孝两全传佳话

陈喬

陈喬(?—975),吉州新淦玉笥廖田人,廖田村已毁,旧址在今峡江马埠凰州村北面山坡,此地古称“匡墓”,又曰“大墓”。

975年南唐灭亡那陈喬自缢,当在五十多岁左右,故推陈喬约公元920年出生。

陈乔可说是生不逢时,正处唐末乱世,五代交替,十国纷争之秋。

陈喬自幼聪敏,学识过人,品德高尚,向来对钱财视若粪土。父亲濬英年早逝,他便把家产典卖,散尽族人,一视同仁,无亲疏之分。这种仗义疏财、心胸宽广的豪爽,自古虽有,但不多。

陈喬入仕后,初授太常寺奉礼部,历官屯田员外郎,升中书舍人。显德二年(952),后周世宗柴荣征讨淮南,南唐危急。中主元宗李璟不知所措。大臣陈觉、李征古等人上疏,请启用宋齐丘摄政。李璟无奈,只好命陈乔起草诏书,陈乔认为不可,但又不能面见皇上,便不管门卫阻拦,直闯内宫,启奏皇上:“陛下一旦签署此诏,朝廷百官大小事宜皆请命于宋齐丘,群臣心目中便无陛下,江山社稷岂不奉送给他人。皇上以此获自身解脱,如何对得起先帝中兴之大业。

南唐中宗李璟

 

中宗李璟深受感动,有了陈乔的保驾,便接受了陈乔的劝谏。并引陈乔亲见皇后及诸皇子,对他们说:“这一位是真正的忠臣!以后国家有急难,只有陈乔能保你们平安,你们母子要好好拜托他,我死了,也没有遗憾。”

后主李煜即位后,开宝五年(972),启用陈乔任右内史郎兼光政史辅政,总领军国大事。

就在这期间,宋太祖赵匡胤加紧部署进攻南唐,赵匡胤为出兵顺利,以向李煜贺寿为名,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到南唐谋取南唐地图。他对李煜说:“朝廷正要重修天下地图,史馆独缺江东诸州,愿求一本以归。”李煜马上令人将地图交给卢多逊。这等事关安危的大事,李煜竟然不征求陈乔的意见,拱手将绘有山川地形、城乡户口、军事部署的地图交与宋朝。陈乔得知,顿足哀叹:“天将亡我三千里江山也!”

 

宋太祖赵匡胤

开宝七年(974),宋太祖赵匡派大将曹彬围攻金陵。

陈喬更加用心布防。他命令全国的防守部队坚壁清野,让进犯的宋军难胜而退。金陵被围,他命令部队一方面据城固守,一方面依据秦淮河与钟山坚守。在金陵危急时,他召神卫军都虞侯朱全贇集结长江上游的兵力回金陵增援。尽管他一心力挽狂澜,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无济于事。

金陵失陷之际,后主命陈喬拟写投降书,陈喬不从,说:“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国家,投降岂能保全国家,却是有失国体和尊严,自取侮辱,不如背城一战而死。”李煜双手握住陈喬悲泣万分,劝陈喬一起投降宋朝。

陈喬又说:“我担当国家大政,却招致国家到如此地步,不死没有办法报国。既然如此,不如将臣斩首,拒降的罪名我来担当,陛下日后也好开脱保全。”后主更是不忍,便自拟降书,再命陈乔面呈曹彬。

陈喬将降书用井水浸透全部撕烂丢入污水池,拂袖而去。在政事堂,召两位亲信,将身穿朝服、所戴金带交给他们,说道:“我死以后,掩埋好我的尸体,消息不要外泄。”

陈喬的两个亲信,其中一个叫张洎,这是史书留下的名字。两个亲信虽然百般劝阻,依然无效。想一想,皇帝都劝过,只好依从陈喬,了却他自己的心愿。依依不舍地哭诉着离开陈喬,便转入内室。

陈喬就在政事堂,愤然自缢而死。两个亲信从内室出来,边哭边将陈喬遗体放下。拿掉几案,挖开泥土,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土坑中。

李煜来找陈喬,陈喬的亲信尊从陈乔的嘱托,未把真相告诉李煜,谎说陈乔死在宋军手里。话还没有说完,宋军涌来,李煜被俘。

后主李煜投降时,面见宋太宗,手牵一只绵羊,羊是最驯服的动物,表示自己诚心归降,并把陈喬一再阻扰之事告之。

宋太祖闻听后,对陈喬大加赞赏,追赠陈乔为“岳阳郡公”。下旨准予归家安葬。陈乔的遗体长眠于峡江玉笥大绥头,并建有庙,曰“岳阳祠”,后人俗称“相公庙”。

陈喬不爱财,家无余资。说来谁也不相信,这样大的官,肯定家财万贯。可史书记载的一件事,叫你不得不相信。

陈喬的妻子不幸亡故,一直独居,没有续娶的打算。皇帝李煜便找了个门当户对的给他,被陈喬谢绝。陈喬为社么拒接,只为无钱办婚礼。陈喬穷到如此地步,叫人万分感叹。这样的忠臣,李煜能有什么话好说呢?因此,就出钱为他办了婚礼,续娶了妻子。

陈氏先祖中,不爱财,不贪腐的高官,陈乔与西汉开国元勋陈平堪称典范。不过我倒认为,陈平只是钱财来去清白,钱财用在刀口上。

有一件事看陈平,他手里是有钱的。陈平与周勃,两人之间也有一些磕磕巴巴的事,但为了铲除吕氏家族,采用陆贾的计策,拿出五百金来为太尉周勃祝寿,并准备了盛大的歌舞宴会来招待他,这样,两个人就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陈平还送给陆贾一百个奴婢、五十辆车马和五百万钱,让陆贾去联络朝廷众臣。结果集聚了一大批对抗吕氏家族的力量。后来,陈平、周勃等人合力铲除了吕氏家族,恢复了刘氏政权。

陈喬连娶老婆的婚礼钱都没有,不免太寒酸了。

陈乔还是个孝子。由于陈乔为官,常年不在家。母亲骆氏守寡在家,思儿心切,终日以泪洗面,久而久之,双目失明。陈乔深感内疚,便把母亲从江西峡江马埠峻溪接到府上奉养,朝夕相伴。又奏准皇上,请来御医为母亲治眼。

御医无奈地对陈乔说:“夫人之眼,乃思儿心切,流泪太多所致。心病酿成眼疾,怕无药可医。”

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自然用心医。陈乔为医母眼,每天洗漱毕,束巾焚香,小心翼翼地用舌头舔母亲的一双瞎眼,他一边为母亲舔眼,一边给母亲说他在各地见到的故事和珍闻奇事。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哪怕再忙,也不忘记。过了两年,奇迹真的出现了,母亲的视力真的恢复了。

陈乔至信至诚、至仁至义的品行、忠孝两全的高风亮节一直传为佳话。

 

【四】“南王公园”英名荟萃

坐落在江西峡江马埠街市的“南王公园”,园名为何称“南王”?

峡江《马埠陈家陈氏谱》记载:“叔贞(慎),字守正。封南王……”取名“南王公园”缘由于此。

“南王公园”有故事,我们在观赏园林景观、享受休闲环境的优雅和乐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历史文化的传播和地方乡土文化的宣扬。

发生在马埠这个古乡、这片土壤,孕育了诸多人才井喷的名士于一家,可说是自古至今,从未有过。

陈姓最早迁入峡江的始祖岳阳王陈叔慎,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那年,潜逃新淦(今峡江)玉笥,自称“南王”,进行反隋复陈运动。

在峡江,叔慎改名“叔贞(真)”(陈家谱称叔贞,夏塘谱称叔真,用“慎”字的右旁及谐音替代了他的真名)。尽管他在峡江生存的时间不是很长,顶多六、七年,但影响却是很深。峡江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对他的真名,王侯的身份,已经被遗忘了。当时的人们,只知起义反隋的南王叔贞(真),人民崇拜他。

陈叔慎幼子陈嵩(宗先)的十二世孙陈喬,在今峡江县城百花公园的“玉峡人文长廊”里。有他的壁画像及事迹介绍。坐落在马埠镇街道中心的“南王公园”,一尊陈乔雕像矗立在公园中。

南王公园始建于2013年,在乡村,建造这样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场所,确实难能可贵。时任马埠镇党委书记的陈晓娟女士,作为建造者的官员,对历史名人的缅怀和歌颂值得赞扬。

 

陈乔雄姿展风骨

陈喬,字子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出生在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没有遇上史上有名望的皇帝。他所处的时代,各地割据的军事势力,已经不断地被赵匡胤铲除。

当时的南唐已是宋朝统一前最后的一个小王朝。从中华民族发展目标实现统一,结束分裂的整体形势来看,南唐灭亡已成必然趋势。

陈乔·南唐王朝最后的骨气

 

陈喬就是当时南唐守卫京城南京的最高军事将领,为南唐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门下侍郎兼光政院辅政,总领军国大事。

当宋太祖赵匡胤派遣曹彬进攻南唐,国都金陵(今南京)城将陷,南唐即将灭亡。

后主李煜奉行不抵抗,决意归顺宋朝,虽有陈喬劝谏,但李煜没有答应,自书降表,传说请见赵匡胤时,手牵一只羊。羊是最善良、最温顺,表示自己归顺的诚意。

陈喬可就没有投降,为保持忠义气节,陈乔以身殉国,愤然自缢,比起自己的主子,他活得精彩,死得壮烈。这是南唐王朝最后的骨气。

陈喬,岳阳王陈叔慎十三世孙。谈及陈叔慎,南陈王朝同样彰显了王朝最后的骨气。

他是南陈朝第四任皇帝陈宣帝陈顼之后十六子,生于公元572年。他的英雄壮举事迹本书前面已有介绍,不再重复。

陈叔慎的儿子陈嵩(宗先)在峡江历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幼少时期的苦难,使他勤奋好学,在科举路上博得一席功名,官任吉州别驾。

当时的吉州,管辖五个县,峡江和新干同属一县称新淦。宗先巡游新淦,来到玉笥,始于隋末唐初的武德年间。陈宗先的后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峡江东部地区繁衍生息,在廖田、土桥(凰州北面)、瓜源(桐林西排)、林城(马埠郭家新居旁)、骏溪(马埠郭家新居旁)陈家(马埠街市)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今峡江、新干、吉水以及江苏无锡、毗陵等一些地区都有从峡江马埠迁徙出去的岳阳王陈叔慎的后人。

陈宗先定居廖田后,十分怀念自己的父亲,将父坟迁至玉笥大绥头,并建有庙曰“岳王庙”。《江西通志》、《临江府志》、《峡江县志》均有迁坟和建庙记载。

陈岳

陈宗先的十一世孙陈岳,陈喬的祖父,生于835年(经考证推算)。《唐摭言·陈岳传》载:“……评《三传》是非;著《春秋折衷论》三十卷;撰《圣经》一百二十卷;号《陈子正言》十五卷。其辞、赋、歌、诗,别有编帙。

陈岳晚年从钟传,想必已年过花甲。光华中(898——900),陈岳再辟为从事以后,以谗言被钟传罢黜。死于906年之前,享寿约70岁。

陈濬

陈宗先的十一世孙陈濬,陈喬的父亲,生于870年(经考证推算)。据史载陈濬官任南唐兵部尚书,受命专修吴书,未成而卒,时间为李昇(937—943)在位期间,享寿60多岁。遗憾的是书未成而身先卒。

在陈氏家族,岳阳王陈叔慎和岳阳郡公陈喬是历史颂扬的人物,以及陈喬的祖父陈岳、父亲陈濬子孙三代都是峡江历史人物中值得怀念和讴歌的人物。这是一个家族的人物故事,起源于南陈皇室,发生在马埠这个古乡。马埠这片土壤,孕育了诸多人才井喷的名士于一家,可说是自古至今,从未有过。

吉州别驾陈嵩”与“玉笥陈岳世家”,发生在岳阳王陈叔慎开基创业的马埠,这里孕育着根蟠故里的系列秘闻,这是鲜为人见的地方历史文化宝藏,是最直接、最有力、最清楚的展现了陈叔慎家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