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昺家族入蜀记 揭示陈旺真世系
陈和志意 撰文
义门世系的错乱,主要反映在陈旺是叔明五世孙还是叔慎五世孙?产生的历史原因何在?
义门后裔散居海内外,天各一方,相距甚远,交流困难,依据残篇陋简、断碑颓碣,运用“失者补之,乱则序之”的方法,补辑而成续谱,造成各地义门宗谱谬误势所难免。
除此之外,官府干预,奉文改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表扬义门遗址。因德安“不当驿路,又无子孙生员在学,祠之则典守无人,遗之则湮没可概”,只在德安义门遗址“立碑表识”,而在德化(今江西九江县)义门铺“围墙树坊”。次年,德化县五十一庄联宗建祠修谱,“奉宪饬改”,按照“斯谱重表扬也,故公(伯宣)移先之”的意图,大肆“删改家谱”。此后,各地以德化联宗谱为蓝本,相互传抄,越传越远,妄断滥增愈来愈多,终致谱、志、史之间矛盾叠出,各地宗谱所载义门世次岐异甚大,造成“整体错位”。
尽管充斥在史学、方志、谱牒呈现一片乱象的情况下,历史真相终有拨开迷雾见晴天的时候。诸多文史学者为此付出辛勤的海水,早在2011年《义门陈文史续考》就载文指出陈旺为蕴珪之子,叔慎五世孙。
2017年3月11日陈月海一行四人特地去贵州金沙县西洛乡阳登村拜访了正罡先生,此行考察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家谱,单说谱序《陈氏入蜀记》就蕴含了难得一见的真实史实。
一·除了《九江府志》《庐山志》《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又一文献《陈氏入蜀记》,告诉我们义门始祖为叔慎五世孙,蕰珪之子。
二·《陈氏入蜀记》特别强调“原系蕴珪之子,叔慎玄孙”。告诉我们陈旺世系之争那时就存在。永宁府府官陈璧依据由江西吉州泰和习权迁往四川的始祖宗武携带的老谱作了记载,留下了历史真相。
三·《陈氏入蜀记》一文透露另一个历史真相:陈旺开基的村庄曰“长乐里”,并非“常乐里”,这与《德安县志·行政区划》“义门陈村在太平乡长乐里”相一致。可见带去四川的这份宗谱能和德安地方方志就地名相吻合,证实其原始资料的真实性。
正罡先生说家谱是四川古蔺县白坭乡陈氏在拆祠堂时发现,后藏于大房国朝家。显祖陈璧为永宁府府官,当时家族已分为四大房,人数渐多,为了“追源溯本,能启后昆”,特撰《陈氏入蜀记》一文留给后人。
《陈氏入蜀记》考评
尝闻从来为人子孙,当以追源溯本。溯我陈氏,本是胡公开山之祖,敕封于陈,世代君王传玺,御执乾坤。颍川寔祖,廷封三君,此乃父子三人矣。南朝启肇,霸先让位于兄之子矣。有孙四十有二①,均执政于廷。义门开派之宗是为旺公焉,原系蕴珪之子,叔慎玄孙。其裔世代同居于长乐里,代传孝悌,感化百犬之风。因有不测风云从此起,庄分二百九十添壹,子孙各散天涯。
吾家昺祖号朝辉,大宋敕封承成郎②,庄分建昌名万福,历代谱序详明,从不紊乱。裔传习权祖所生三子:哲、政、位。哲祖生子四:长宗文、次宗武、三宗友、四宗志是也。
因刘瑾之乱③,随祖避居太和县内陈家庄矣。高祖宗武,于万歴间考中黄州府之武进士。天启元年辛酉(1621)岁,西蜀奢崇明④扰乱于廷。九月之秋奉朝廷之命,于荆州府内统兵一千二佰余人,合家眷室离乡直奔川城,奉命平剿奢贼及其八目也。大战十年而平息干戈,报孝朝廷,无祖茔,功受皇恩敕赐参将,来川启后昆。康熙三年奉平西王⑤之旨,为讨平水西逻鬼⑥安坤,升钧祖为先锋营之指挥官之职,追贼寇于毕邑⑦,忠魂再次报忠于廷矣。因立功于朝,受总督朱燮元⑧加封吾祖为伪五府之都督大元帅之职也。康熙十九年,吾祖出兵剿逆叛军十万,再次孝忠清廷。皇恩浩荡、圣德昭昭,世代受此恩赐。感其宗功、戴其德泽哉。吾家宗辈四房入川,至平定干戈,唯我二房与幺房就此落业。叔高祖有孙应元,入驻泸州,后移平定里二甲,地名目连寨而居之。余家眷返江西原籍居也。吾高祖单传钧祖,钧祖传应龙,应龙祖而衍四子,曰继、缵、糸景、绍四尧也。昺祖遗裔传万世,建昌裔嗣永繁荣。而今作序垂后世,继承吾祖一脉根。又恐世系来紊乱,龙祖定派作把凭。今观吾祖之手迹,时于康熙甲辰岁(1664)仲冬之时。龙祖定五律派曰:宗钧应尧玉,圣元凤学汝。开国正光明,占朝显洪星。登廷永后世,柄大思怀先。此乃入川之卅派也。嘱其吾家以武功入蜀,授业于永宁之宣抚司,遂居于乐荣里矣。先人入蜀,乃武将之风范,愿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如其派中所嘱,子孙万叶不离于一本;不论侯伯又庶民,切勿忘先祖入川之辛苦也。兹将吾祖所订之派列其于右,若后世子孙路途相遇,应知其一祖之脉也。吾今叙谱流传,遗(wei)于后世子孙,以达追源溯本,能启后昆,永远长存。是为序矣。
本朝康熙甲午初冬上浣陈璧沐手拜撰
注释
①孙四十有二:指霸先兄谈先次子宣皇帝陈顼生男42人。长子后主叔
宝,众兄弟多封王,执政于朝廷。
②承成郎:义门谱多说承成,字昺。然陈璧却说讳“昺,字朝晖,封承成郎。”由此证“义门十二郎”并非原名也。
③刘瑾之乱: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弘治年间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品。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④奢崇明:奢崇明(?-1629),四川永宁(今叙永)人,明代彝族酋长,叛明自立,割据西南。
⑤平西王:即吴三桂。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吴三桂于衡州加冕称“大周昭武皇帝”,定国号为“周”,是年八月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康熙十八年(1679),清军克复湖南、广西。康熙十九年(1680),又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春,师围昆明,并分兵克复附近州县。十月,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
⑥水西逻鬼:水西:即彝族土官管辖的行政区之一。逻鬼:即罗施鬼国。水西彝族的远祖源于古代西北氐、羌族的一支,辗转入今贵州境。唐、宋时期被称为“罗施鬼国”。
⑦毕邑:今贵州毕节市。
⑧朱燮元: 朱燮元(1566—1633),字懋和,山阴白洋村人,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加兵部尚书兼督黔、云、桂诸军务,以平乱功,加少保进少师。
陈正罡先生又将原稿手书以记:
江西原派本无定规,现列成律以证世系而可阅耳。
朝景延元茂,从甫万仁云,韶良达孟鼎,
添文福守恒,习承宗其应,以儒家运亨。
祖籍原系江西省南康府建昌县陈桥西体原里万福庄,吾祖避居吉安府太(泰)和县十八都十里乡陈家村陈家塝,吾家故籍是也。
入川新派曰:
宗钧应尧玉,圣元凤学汝。开国正光明,
占朝显洪星。登廷永后世,柄大思怀先。
诗曰:
江州故籍绵远长,代传孝悌号真良。
百犬同槽家风远,仁宗下诏迁南康。
南康府内建昌县,吾家居住万福庄。
二十一代习权祖,庄上分庄陈家庄。
天启元年蜀省乱,众孙眷室又离乡。
而今平定于西蜀,从此落叶在他乡。
叙此儿孙不忘本,永怀字派姓名香。
老幼尊卑不紊乱,子孙世代永传扬。
璧之云孙陈正罡录于一九八0年庚申岁孟冬朔日
|
陈月海与陈正罡合影 |
为此陈月海特为《陈氏入蜀记》加了按语和论述:
这是一篇难得的好序,真实地反映了义门陈氏历史原貌。经典之处在于“义门开派之宗,是为旺公焉,原系蕴珪之子,叔慎玄孙。”
这个结论竟然与2011年出版的《义门陈文史续考》一致。这恰恰证明了作者考证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肃性。时至今日,陈旺的世系:叔慎---志高---才---蕴珪---旺当为定论!从2006年的初版《义门陈文史考》推考陈旺为蕴珪之子,叔明五世孙;到2011年《义门陈文史续考》再考陈旺为蕴珪之子,叔慎五世孙。十多年的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水落石出。这该归功于祖先的庇佑,还是学术的严谨与考证的科学性?两者兼而有之!
序文从得姓始祖胡满公开篇,继而叙及陈寔、霸先、岳阳王叔慎、叔慎曾孙蕴珪、蕴珪之子陈旺以及分万福庄庄主陈昺,再到迁泰和习权、入蜀始祖宗武及其玄孙陈璧辈,一脉相承,有条不紊,清晰如镜!试问,如果当时没有带去江西老谱作蓝本,能有如此详尽的家世描述吗?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事实终归事实。论述义门的文献很多,但对义门史料的贡献,此序为最!
通过注释解读,序中所列人物、事件、时间都十分真实,与史载相符。例如“康熙十九年,吾祖出兵剿逆叛军十万,再次孝忠清廷”。这一年正是清军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之际。再如“义门开派之宗是为旺公焉,原系蕴珪之子,叔慎玄孙。其裔世代同居于长乐里”。一个“原系”,既表明那时已有义门世系“伯宣孙旺”之争,作者注意到这一点,所以特别强调“原系”一词。还如长乐里之“长”,而非“常”,这与《德安县志·行政区划》“义门陈村在太平乡长乐里”相一致。
义门世系错乱已久,但在明清时期还是容易考得清。只是受到嘉靖六年特峰《江南陈氏大成宗谱》和德化义门嘉靖甲寅谱的错误影响,后人也就不求甚解,随波逐流,以讹传讹。
宣帝顼公生42子,第六子叔明五世孙兼,十世孙伯宣,十一世孙崇公,十五世孙延赏公等。宣帝顼十六子叔慎公五世孙旺公,十世孙伉公六兄弟,十五世孙宗成公、尧则公等;其中还有宣帝长子叔宝公、九子叔献公、十七子叔达等众多兄弟的后裔义聚义门。至宋嘉祐年(1062)分庄,义门陈义聚3900余口。其中叔慎叔明后裔为多。
陈崇在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家范十二则》中明确告诉后人:“吾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世业诗书,由是子孙众多,上下雍睦,迄今存殁十一代,曾玄二百人……”及“江州一族,异流同源。阅十一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遗憾的是,后人忽视了这一重要信息。
以上即为我义门陈氏之史实,可惜明清以后的族谱却把异流同源的义门合成叔明的“一元体”,把“旺机感蓝青”等人整体下移到伯宣名下,把叔达等人的后裔名讳以字的形式插入其中,如此而已。今当以史为据,拨乱反正,还我义门之史实!
附《陈氏入蜀记》影印件:
|
|
|
|
|
|
|
|